牧民生活記 2
聽紅原的朋友說,丹增哥家的牛群算是很有名的,因為他們是從阿哥祖父輩一開始由青海草原牧區搬遷過來的。由於青海那邊牧區草原已達使用分配飽和,所以他們與族人開始找尋新的草場,而逐漸來到目前紅原大草原。紅原是因為紅軍走過的草原聞名而叫「紅原」,此地藏民則稱它為「邛溪」。剛來時只有幾隻牛,生活貧因,但卻有豐美的水草為伴,牛兒們便快樂的在此繁衍生息。
來到紅原之後,阿哥的祖父、父親輩(包括他自己),幫六世貢唐仁波切在此的佛法弘揚事業幫了很多忙,也成為仁波切非常信任的一個家族。雖然曾歷經了藏地文化與信仰發展最艱困的時期,但他們仍舊堅持了下來。仁波切為了讓這裡的牧民有較好的生活,也組織成立了當地的奶業公司。有了這樣的機會,阿哥家的牛群就逐步繁衍到目前的數量規模。當然,生活也獲得改善,除了有冬、夏草場外,在縣城也有了定居點,才有辦法在後來開起了藏餐館與民宿。
這一切都是他們在此地辛苦建立的家業,他們的精神其實也代表了大多數勤奮牧民的生活經驗。說起了目前家族的成就,阿哥和家人總是謙虛地把它們全部歸功給貢唐仁波切和香薩仁波切,認為如果不是仁波切們推廣佛法,讓他們能感受人身難得,活著就是行利他,也不會有現在的成就。也因此,在餐館入口的櫃枱上,高高懸掛著兩位仁波切的法相。
第一次見到他們家的牛,才知道草原上的牛有多麼快樂。牠們自由的在草原上漫步,低頭滿足的吃著青翠新鮮的嫩草和享用由遠處山上融化下來無污染的雪水。見到人一點也不怕生,在馬路上大搖大擺的走著,人們看到牠們還得讓路或是將車減速怕驚嚇到他們。當然,這裡指的是在地牧民,我曾遇到外地來的漢地遊客因不懂習慣還對牠們大鳴喇叭,看的我和朋友們嘆氣搖頭,直希望他們快點離開牧區。
牛群搬家的這天,丹增哥的哥哥和嫂嫂們,天還沒亮,四點多就已經把牛群給趕出門,一群浩浩蕩蕩地從冬季草原出發往夏季草場。由於牛群數目眾多,他們人數不足,把整個家族全部動員,阿哥的表兄弟姐妹也全都騎著馬和打擋車來協助。其實牛群非常團結也非常聽話,只要前方領頭的牛步閥一加快,後面的會緊緊地跟上。原以為要領著這麼多牛群是一件很複雜的工作,但卻發現嫂嫂一個年輕女人家拿著一袋鹽巴輕鬆的吹著口哨,將鹽巴塗在領頭牛的嘴上,牠便乖乖跟著走,其他後面的牛群也就跟了過來。當與別家的牛群相會時,牠們也不會搞錯走到別人家的隊伍去,因為牠們認得嫂嫂和領頭牛,以及這400多頭的家人。
阿哥家的牛兒,個性就和阿哥及家人一樣,熱情善良又好客,見我這陌生人一點也不覺得奇怪,看我在旁邊拍照攝影,用大大的眼睛看看我,然後就趕路去了,非常的可愛。牠們這個龐大的家庭,長相都有個特色,就是都有大小不一的黑眼圈,就像熊貓般的可愛。阿里和阿哥也說,這的確是家族遺傳的特點,特別討喜。
偶爾會見到有一頭牛與大家相反方向的往回走,甚至還有點慌張。我問阿里那頭牛是怎麼了,他說是因為和自己的小孩(阿里的用詞真的是用「小孩」)走散了,非常擔心,所以往回走去找牠的小孩。「那會真的走丟嗎?」我問。「不會,別人家的爸媽會帶牠一起走,到草場就會相遇了」,阿里回答。當下,我真的好感動。對一個從小在城市長大,沒有和牛群或羊群一起生活的人而言,根本沒有機會去好好認識和我們一起在這世界生活的其他生命,總是以自己為地球最高智慧體去看待這個世界,也讓我非常慚愧。草原上樂天知命又愛護其他生命的牧民與天真可愛善良的牛群,甚或其他的動物們,真的教會我很多。而這些又是和去拉薩朝聖有著完全不同的感受,他們是真真實實地在你面前的活教科書。
但隨著草原觀光的開放,大量外地遊客的進入,仍然不免讓人又很擔心這裡純樸的文化與牛群快樂的生活是否又會被改變與影響。我希望自己可以持續的為他(牠)們做一些什麼,這也是我接下來的責任與工作。(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