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河 | 印度 恆河 Part 1

 

從小住在河流附近,對於河流總有種特殊的情感。小時候住在鹿港,每年端午節就期待大人們在河上舉辦龍(舊福鹿溪河道,現已改道),那條河流述說了小鎮的活力與興衰。時隔多年,因河道淤塞,童年的那條小河()早已不復在。再大一些,住在台北的淡水河支流—基隆河畔,每天下課回家都要沿著河堤,背著夕陽回到家。每每遇到颱風季節,當年的河道尚未截彎取直,下大雨河水總會漫到河兩的球場,一條小河就變成三倍大的大河。到大學時期,又搬到了淡水,每天能看到的是更廣的淡水河悠悠、慢慢地流向出海口,迎向夕陽的懷抱。可以說,從一出生開始,我的生活就和河流不可分割,或許這也是我為何會如此喜歡住在淡水的原因。總愛一人靜靜的坐在河邊,看著水天大自然的變化、聆聽水流的節奏與看著來來往往的人們。靜默的當下,水流述說了他來自哪些地方、經歷了多少故事,以及時間的流逝。在靜與動之間,感受時空的變化,讓自己的心能夠體會到這些無常,也能獲得更多的寧靜。

 印度恆河

除了生活中的這些大小河流,我也曾在區親炙黃河上游與蘭州澎湃黃河的魅力。但心中始終最嚮往的還是佛陀曾經親臨的印度河。

印度恆河

流浪者好朋友,西塔琴音樂家吳欣澤2008年底出版了他的「一條記憶的河」專輯(聆聽 生命河流),以他在印度流浪及學習西塔琴的背景與靈感,創作了這張音樂專輯。2009年初我出版《旅人・達娃拉姆》一書,請他為我寫推序時,便送給了我這張專輯。當時尚未踏上印度土地的我,從他的樂音中,便對這神秘古文明之國嚮往不已。後來因為阿澤的關係又認識了另一位流浪者謝旺霖,他也在多年後獨自一人到印度徒步行旅,寫下了《走河》一書。兩位朋友以自身特別的角度,以音樂與文學的方式帶我們看到了河之美感受綿延不絕的生命力與五千多年的精彩故事。

瓦拉那西街頭

吵雜但繽紛的瓦拉那西街頭,2018 (點連結觀看達娃拉姆Youtube紀錄影片)

2018年的一月份,我和位朋友來到了瓦拉那西,走進人聲吵雜、充斥著不停歇的喇叭聲且無法判斷方位的傳統印度街道中。朋友說:「這就是真正的印度」,若要認識真正的印度,一定要來瓦拉那西。我完全相信,這是在寧靜的南印度鄉下無法比擬的道地。雖然耳膜被高分貝音震到耳鳴,但對於眼前鮮活的生命力與傳統印度式的生活風格,還是感到無比的興奮與新鮮。民宿的行李工在接到我們之後,看著他們輕鬆的把我們重的行李頂到頭頂上,手上還可以再拉一個,然後穿越擁的人群再延著蜿蜒階梯走到我們要入住的民宿真的讓我見識到了印度人的生命力,讚嘆不已!



朋友安排我們入住的Ganpati Guest House就緊臨著河畔,一到房內和陽台就能看見期待已久的生命之河—河,真是讓我激動不已。我們抵達時已屆黃昏,和不炙熱的夕陽餘暉伴隨著微風照進了色彩鮮豔的房內,此外,裊裊的印度線香和象神也早已在迎接我們的到來。走到陽台,我環視著週邊的河景緻,感動到淚水浸眼眶,心通通地響著。河畔的人聲與的馬達聲中,夾帶著難以言喻的靜謐,或許這感覺就像許多旅人所形容的骯髒的與最聖潔的最吵雜的與最寧靜的、最貧窮的與最富有的、最封建的與最自由的……,所有人世間的一切,相對與絕對,你都能在這神奇的國度—印度,一次感受到。

傍晚的恆河,2018 (點連結觀看達娃拉姆Youtube紀錄影片)

 

休息刻,安頓好行之後,在朋友的推與介紹之下,我們前往充滿印度教儀式特色的祭場地。 

印度恆河

恆河夜祭,2018 (點連結觀看達娃拉姆Youtube紀錄影片)

祭,每日不間斷地在這河畔已持續進行了千年的歷史,可算是這裡珍貴的無形資產,吸引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前來觀看,領受這裡人們千年不變的生活與信仰文化。這個儀式也是傳達印度教徒對濕婆神與恆河所給予恩惠的感謝,也是人與神的溝通。祭的場地就位在碼頭邊(隔天清晨遊河的上處),傍晚夜幕降下便能聽到鈴聲清脆的祭祀聲,信徒與遊客便會集到此處等待及觀看這古老儀式。祭祀台上站著一列青壯男子拿著火炬,以整齊劃一的動作進行祭祀,唱頌的歌聲與背景的器樂聲,彷彿穿越時空把人帶回了千年前的古老印度。雖然不懂儀式與唱頌的內容為何,但能夠感受到的是人們的感恩與敬畏。人的一生就如這河沙的一小粒沙般小與微不足道,但隨著生命的輪迴,能夠累積的智慧與福德卻也能如這恆河沙一般的廣大浩瀚。





我深深的被這場景所吸引了
除了河畔的儀式,再往內靠河堤的一個亭子內,位姑娘在一個像是火供的場景中唱誦著,信徒們圍著火堆進了一些聖物,像是花或是一些穀物等等,雖然不太懂其真正的用意為何,但倒是非常像是佛教的火供儀式,或許也是種供養。此時,更能感受到佛教與印度教在某些儀式的相似之處,說明了他們來自同一個文明母親所生所養,只是順應各自的因緣成長了他們該有的模樣與性格。(待續)

留言

熱門文章